该去哪里赞美生活?

2012年的时候我写过一段文字:“在微博上嬉笑怒骂,在朋友圈里赞美生活。”

2016年的时候,终于搞明白写这句话时的想法了,“嬉笑怒骂”因为微博当时流量和活跃度最高,大家为了社交关系和流量而写,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反而朋友圈因为用户量少,活跃度一般,所谓的“批判”得不到及时足量的“拥护”,只剩下自己的小确幸可以写写了,于是形成了生活的碎片。
如今,微信从每个人的小房间变成了菜市场,直至突然某天我发现,无论批判什么,都会得罪朋友圈里的某些人。好吧那就把朋友圈当成赞美自己的工具,你不允许我自恋,可以不看我,不赞我,不影响我自我感觉良好。最后发现朋友圈变成了一个高效率的建立自我人设的战场,而战场上有些是不可以存在的,比如影响专家身份的low B行为,比如冒犯了朋友圈内其他行业专业人士的班门弄斧行为。

朋友圈已经取代了我开头那句话里”微博“二字的位置。那么那个新的自由自在的、类似2012年朋友圈的地方,可能就剩下Facebook了。乌托邦,没有名利,不焦虑,随意。挺好,别入华了。

勇气与真相

近两天朋友圈里流传的是各种假疫苗事件的声音,一如前不久的红黄蓝虐童事件。似乎通过不断的转发,就能获得关注,通过这种虚拟却安全的“上访”、“游行”,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这让我想起了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会》里提到的当今日本社会(当然也可以用于中国)的思考和交流能力(宽泛来说就是知识获取能力)下降的事实。是啊,人性总是贪婪的,当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努力程度不够或者一次错误的选择,都会让你之前的成果快速贬值甚至付之东流,这导致急功近利、贪多求全、人云亦云的心态占了上风。难怪“内观”变得如此流行,大家都得了一种叫做“焦虑”的传染病。

不思考却有见解,才是最可怕的事。疫苗出了问题一定是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的责任,低价购买国有股权就一定是无恶不作(假疫苗成本更低吗?),学校选择小厂家的疫苗就一定存在着腐败,国家有关部门不发声就一定是在包庇官员。

想避免成为无用的人、被社会抛弃的人,需要有勇气:躺在沙发上转发不是勇气,“#MeToo”才是。同时,在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携带真相而不是情绪;有人说,我被蒙蔽了双眼所以无法获得真相,这是典型的受害者思维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必要的智商和不断探究的能力,能力一开始可能并不具备,但会不断提高的。

在《看不见的客人》这部电影里,丹尼尔的父母没有把破案的希望完全交给警方,而是凭借勇气和不懈追求真相的精神,赢得了属于自己家庭的公正。希望我们每个人也能做到这样的强大,改变从自己和自己身边开始吧。

最后推荐大家浏览美国疾控中心(CDC)给父母提供的疫苗指南,官网有PDF版本,60页,大概一部剧的时间就可以看完。

2018年的巴黎有点像2002年的北京

http://www.puweiproperty.com/page/invest-in-paris-now

  • 巴黎获得2024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
  • 巴黎正在进行一项雄心勃勃的“大巴黎改造计划”,大巴黎计划是欧洲第一大基础设施工程,比伦敦城铁项目大两倍,处世界第四。此计划将彻底改变大巴黎地区的交通面貌。现在,法国政府已经预算投资250亿欧元新建地铁线和车站,如果加上沿线新建住宅及市政整治,投资金额将达1080亿欧元;
  • 英国脱欧导致英国购房客涌入带来新的需求。

目前看来,北京和巴黎的房价是差不多的,北京在申奥成功(2002年)之后的五年房价翻番了,不知道巴黎会不会复制这段历史。

所谓价值观

今天晚上上英语课,外教问到为什么很多年轻女性都以买iphone 4为荣,我说这可能是因为苹果把统一的文化和价值观灌输到产品中了,但说到价值观的时候我卡壳了,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说,恰好老师也不知道这三个字是什么,我抽空上网搜了一下,发现好像只有一个叫values的和中文最接近,难不成价值观这个词是中国自造词?
价值观应该就是一群人思维中的共性吧,因为一致的价值观,所以他们能够在一起交流而没有障碍。比如我们公司的价值观就是激情,快速,担当和创新。价值观无所谓好坏,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同的手机平台了。

“非常了得”与面试之间关系的小小体会

最近看江苏卫视的“非常了得”,期期不落。除了欣赏孟非和郭德纲的舞台驾驭力以外,还在和场上嘉宾一起思考,出怎样的问题可以辨别台上各路神仙的真伪?

后来慢慢发现,这其实和面试是一样的:你走进一个会议室,面试者就坐在那里,简历上的字不多,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精通”、“熟练”、“负责过xxx”,你用你头脑里的知识体系作为基础,用最短时间能想到的问题去挑战对方的极限。在这个过程中,对方可能会对答如流,可能会欺骗你,可能会回避你,可能会滔滔不绝的过分描述某个细节。

你既不是三百六十行样样精通的柳岩,也不是察颜观色细致入微的姜振宇,你所能做的只是巧妙的设计问题,把对方往死胡同里引,诱使他产生自相矛盾的结论;如果顺着他的话题下去,你会发现,他在回答的只是事先准备好的台词!

关于团队的基因

团队的基因是如何形成的?

每个团队都有其基因,决定了团队是什么风格擅长什么,这个基因多半是由其创始人及团队第一个成功阶段决定的。

团队的基因能够被改变吗?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改变团队的基因?是为了提升团队的工作质量,要求团队在某些技能方面有突破,解决团队内不符合公司整体价值观和业务要求的问题。

团队的基因很难被改变,比较容易操作的是让新的人做新的事情。

流程与量化指标

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流程。比如建筑业,挖地基、进水泥、进装修工人,都要提前规划,否则损失会相当的大,且质量难以保证。
很多互联网公司和项目的规模比较小,靠个人的素质,甚至能在降低沟通成本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产出。但这就好比手工制造一件艺术品,质量是最好的,但无法生产一万件,投资多少也做不到。所以流程管理是公司综合实力的象征,如果一位老板已经决定了花一个亿,一百个人来做一件事业,那么早晚要面对这些问题。
你害怕流程吗?作为一个员工,最希望的是少付出,多回报,这是合理的,也是为员工留在企业快乐的工作,多一分理由。但站在公司的角度,需要确保:管理者的离开不会对公司造成方向上的影响;尽量降低招聘的难度;所有的成果,能沉淀下来。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平衡。
我想起一些建造类的游戏,比如模拟城市,一开始的钱是非常少的,所以只能盖平房、发展农业,后来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盖高楼和发展商业;过程中一旦投资过度,就会因入不敷出而产生大量外债。在公司开始实施流程化时,一定要寻找小且稳固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最好是与道德和习惯有关,因为容易达成共识。例如,简单且不经常更换的密码一定是危险的,那么我们通过程序检测这种弱密码并定期发邮件通知,就能起到一定的防范效果。再举个例子,前端开发工程师基本使用Firefox浏览器作为开发环境的一部分,那么在Firefox上开发调试工具,就很容易得到推广。
有了流程之后,如何保证实施呢?首先,随着流程越来越多,可能员工自己都会忘记一部分,不会主动启动它们;其次,员工的素质是不同的,不能仅在自觉性层面来一遍遍宣讲;最后,必须有激励和惩罚措施,否则对遵守流程的员工是一种伤害,并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我认为定义并监测量化指标,是区分执行效果、驱动流程实施的有效方法。
量化指标在某些公司会和考评、奖金挂钩,所以一直存在争议。我认为,一个公司,要么凭着一腔热情和之间的信任,不要搞量化指标这套东西;要么为了持续发展考量,投入一定成本在量化指标实施上,并细化、监测、不断调整。“骑墙”才是对量化指标最大的亵渎。比如,新上线了一个功能,突然间有很多人在用,但是否对已有产品造成了更大的伤害,或者减少了收入?我们一定是希望找到原因的,那么尽可能详细的指标体系,就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线索。
接下来我会花更多精力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有任何感兴趣的朋友欢迎与我(bluetent [AT] gmail.com)进一步探讨。

倒退

  世间万物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你看到了它好的一面,就一定会有与之对应的坏的一面。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好坏还会互相转化。所以,很难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前进,什么是倒退。“是非”、“黑白”,往往是评论家在寻找论据时的一面之词。
  从互联网上能找到两条脉络,来展开以上的阐述。
  首先是“新闻->论坛->SNS”:由新闻到论坛,人人都可以成为事件记者,但真正的记者却失去了控制力;由论坛到SNS,人人都可以开辟自己的讨论版,但同时发现自己更难找到有用的信息了。所以,这三种形态,目前还都稳定的存在着。
  其次是“分类网址->搜索引擎”:最早的搜索引擎如yahoo只是一个分类网址目录站,随着站点数量不断增多,就有了对网址的搜索;再后来,网络上的信息进入爆炸期,靠人工已经无法维护了,就有了自动寻找网址的spider(爬虫);到现在,某个关键词下的网址也已经不计其数了,所以又有google这样的厂商开始研究分类搜索。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搜索引擎都存放着海量的数据,例如垂直搜索引擎,它们的数据总量没有那么大,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是否也应将分类网址的概念融入搜索引擎,使得界面“倒退”到十几年以前呢?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只是为了最快找到可用的信息,而不是需要一个与传统搜索引擎形似的界面。

随便聊聊理财

  前几天看到《古巴比伦理财之道》,摘录如下:

  金钱的第一定律:金钱是慢慢流向那些愿意储蓄的人。
  金钱的第二定律:金钱愿意为懂得运用它的人工作。
  金钱的第三定律:金钱会留在懂得保护它的的人身边。
  金钱的第四定律:金钱会从那些不懂得管理的人身边溜走。
  金钱的第五定律:金钱会从那些渴望获得暴利的人身边溜走。

  说的很朴素,总结一下,就是:“理财可使财产增值;理财的方法很重要;理财过犹不及。”
  虽然生活不等于金钱,但没有金钱会影响生活质量。理财归根结底还是用钱生钱(投资),或是把钱的价值最大化(储蓄与合理消费)。随便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理财的目标是在正常支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增值,兼顾时间成本。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消费,对外投资,对自己投资。
  首先是消费。有些消费行为是可以优化的,列举几点。一、多用信用卡,超过1500元的物品我会尽可能的分期付款,保持平稳的现金支出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可以充分利用50天的免息期,例如出差的时候刷房费。二、善用折扣,这个女生应该更在行些,比如办低折扣的可累计额度的会员卡,或者团购等。三、优先购买保值能力强的物品,这样变卖的时候折旧损失小些,例如车。
  其次是对外投资。这个需要优先考虑时间成本。理论上,投入产出比越大的成熟投资渠道,所需的智力成本也越高,所需的时间代价也越大,如果没有精力,其实不必贸然出手。即便出手,也不太推荐股票,基金和债券略微稳妥,马上推出的融资融券也可关注一下,可以卖空赢利了。另,实业投资比很多金融投资工具的风险其实要小的多,如果有好的机会也不能错过,小本买卖通常是用来做原始积累的。
  最后是对内投资。这个容易和消费行为混淆,我认为对内投资是指将钱花在自己身上,使自身价值提高,能够创造比投入更多的产出。举个例子,你花了1k办健身卡,然后每天锻炼,使得大脑携氧量增加,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价值,随之而来的是事业的上升,这就是对内投资。对内投资的效果无法准确衡量,但它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够在相同时间内挖掘更大的潜能。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开源更重要一些。

家乐福

  gaoxuan在自己的blog上介绍了天津海光寺家乐福的近况。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看了很满意。有个法国外交部长总说我们没输出价值观,这下好了,一次输个够。
  这里有篇文章,结合法国社会现状对目前的中法现状进行了分析。其中提到两点,一是法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矛盾向外转移,二是发达国家的嫉妒心理。对于第一点,我认为可以理解;而第二点,只能认为是欧美国家历来对国民意识形态的灌输和蒙蔽,否则他们不应当对其他国家的内政如此颠倒黑白地“感兴趣”。
  有人说家乐福在中国都是内资企业,抵制会导致失业等社会问题,着实可笑!员工的工资已经够低了,去哪里不都是一样,你以为中国人没了你一个卖场就活不下去了吗?
  附另外几个法资超市的名字:法宝(在光华路和八里庄有店),欧尚(Auchan),请君绕行。如果一定要进去,就请堆满一购物车的东西,然后堵在结帐口后谎称没带钱包自行离开。
  抵制的目的是为了制造影响力,不是打击报复,大家一边斗争,一边要注意对自己思想境界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