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

现阶段对自己来说,在育儿方面的实践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思维方式,一个是解决某个问题的做事方法。

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给自己一些有益的启发,不完全总结如下:

思维方式:

  1. 情绪
    • 家长自己才是情绪的源头
    • 要清楚而具体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 先处理情绪,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再处理问题
  2. 正面管教工具
    • 信任,给犯错的机会
    • 坚定告知孩子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减少说教和命令,不给试探底线的机会
    • 说到做到,身体力行的影响孩子
    • 赢得合作的4个步骤:表达理解,表达同情,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 引导孩子真正认可规则,而不是迫于压力接受规则
    • 强调该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 面对寻求过度关注
    • 不当行为的背后,一定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 孩子希望被关注,让他帮助家长并参与到工作中,让他觉得自己有用
    • 既然如此,就要让孩子有帮助的参与进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 如何赋予孩子自主权
    • 关注于共同解决问题
    • 启发式提问:你感觉如何?你怎么想?
    • 凡事提前告知,让孩子有应对的准备
    • 提供有限的选择
    • 不要做孩子的代言人,放下,给孩子思考的权利和空间

该去哪里赞美生活?

2012年的时候我写过一段文字:“在微博上嬉笑怒骂,在朋友圈里赞美生活。”

2016年的时候,终于搞明白写这句话时的想法了,“嬉笑怒骂”因为微博当时流量和活跃度最高,大家为了社交关系和流量而写,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反而朋友圈因为用户量少,活跃度一般,所谓的“批判”得不到及时足量的“拥护”,只剩下自己的小确幸可以写写了,于是形成了生活的碎片。
如今,微信从每个人的小房间变成了菜市场,直至突然某天我发现,无论批判什么,都会得罪朋友圈里的某些人。好吧那就把朋友圈当成赞美自己的工具,你不允许我自恋,可以不看我,不赞我,不影响我自我感觉良好。最后发现朋友圈变成了一个高效率的建立自我人设的战场,而战场上有些是不可以存在的,比如影响专家身份的low B行为,比如冒犯了朋友圈内其他行业专业人士的班门弄斧行为。

朋友圈已经取代了我开头那句话里”微博“二字的位置。那么那个新的自由自在的、类似2012年朋友圈的地方,可能就剩下Facebook了。乌托邦,没有名利,不焦虑,随意。挺好,别入华了。

勇气与真相

近两天朋友圈里流传的是各种假疫苗事件的声音,一如前不久的红黄蓝虐童事件。似乎通过不断的转发,就能获得关注,通过这种虚拟却安全的“上访”、“游行”,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这让我想起了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会》里提到的当今日本社会(当然也可以用于中国)的思考和交流能力(宽泛来说就是知识获取能力)下降的事实。是啊,人性总是贪婪的,当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努力程度不够或者一次错误的选择,都会让你之前的成果快速贬值甚至付之东流,这导致急功近利、贪多求全、人云亦云的心态占了上风。难怪“内观”变得如此流行,大家都得了一种叫做“焦虑”的传染病。

不思考却有见解,才是最可怕的事。疫苗出了问题一定是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的责任,低价购买国有股权就一定是无恶不作(假疫苗成本更低吗?),学校选择小厂家的疫苗就一定存在着腐败,国家有关部门不发声就一定是在包庇官员。

想避免成为无用的人、被社会抛弃的人,需要有勇气:躺在沙发上转发不是勇气,“#MeToo”才是。同时,在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携带真相而不是情绪;有人说,我被蒙蔽了双眼所以无法获得真相,这是典型的受害者思维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必要的智商和不断探究的能力,能力一开始可能并不具备,但会不断提高的。

在《看不见的客人》这部电影里,丹尼尔的父母没有把破案的希望完全交给警方,而是凭借勇气和不懈追求真相的精神,赢得了属于自己家庭的公正。希望我们每个人也能做到这样的强大,改变从自己和自己身边开始吧。

最后推荐大家浏览美国疾控中心(CDC)给父母提供的疫苗指南,官网有PDF版本,60页,大概一部剧的时间就可以看完。

2018年的巴黎有点像2002年的北京

http://www.puweiproperty.com/page/invest-in-paris-now

  • 巴黎获得2024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
  • 巴黎正在进行一项雄心勃勃的“大巴黎改造计划”,大巴黎计划是欧洲第一大基础设施工程,比伦敦城铁项目大两倍,处世界第四。此计划将彻底改变大巴黎地区的交通面貌。现在,法国政府已经预算投资250亿欧元新建地铁线和车站,如果加上沿线新建住宅及市政整治,投资金额将达1080亿欧元;
  • 英国脱欧导致英国购房客涌入带来新的需求。

目前看来,北京和巴黎的房价是差不多的,北京在申奥成功(2002年)之后的五年房价翻番了,不知道巴黎会不会复制这段历史。

决心写一篇语无伦次的博客

一周前,范雨素火了,一个曾在民办学校教过书,现在在北京做育儿嫂的,比我大十岁的大姐。多数人赞叹她的文笔,少数人被她的经历惊艳或同情。我是多数人,羡慕她想到就做到,失去了不悲天悯人,又能把整个生活像流水账一样铺在纸上。

想做就做,很难,高不成,低不就,永远好高骛远,永远无视着身边的美好。就像买房,就像工作。是世界变了,还是身边的人变了,还是我变了,不知道。

年少时,踌躇满志的妄图改变世界,至少,也希望随心所欲的获得自己想要的,物质或精神层面的。人到中年,发现逃避容易,“放下”难,保持现状容易,突破现状难,哪有那么多顺势而为,看起来都是逆流而上,何必为难自己,随波逐流最好。

现在的我,陷入了一种不能自拔的绝境。是因为自己的记忆力太好了吗?记住了太多年少浪费掉的时光,没有来得及培养就被社会抹平了的兴趣爱好,失去的机会,曾经年轻的自己。是因为难以消化别人的爱吗?各种给予我的能量,总觉得是一种负担,给不了别人的能力,总觉得是 一种负罪,找不到可聊之人,又是一种寂寞,去找发现同好的空间,却已不是同龄的世界。

我甚至不能确认内心的美好是什么,就像不知道如何许一个即将到来的生日的愿望。算是孤独吗?

论持续交付我只服西贝

西贝对客人的承诺是25分钟内上齐所有的菜品。昨晚和家人在西贝吃饭,点了份烤羊排,上菜的时候听小哥说赠送的小菜没了,我随口说那要不赠送点别的吧?这时从身后窜出来一位口齿伶俐的小妹:“您看咱家酸奶挺好喝的,要不给您上三杯吧。”我心想这服务员权限挺高啊,三杯酸奶45块钱呢。后来又看到这位小妹不断的在每个桌附近扫描大家吃饭的进度和未上的菜品,然后小声的用对讲机催着菜,活脱脱一个乙方的项目经理。西贝在北京开70家店了,算是经营很健康的中餐连锁了,相比楼下的东方饺子王,股东易主后我已经无力吐槽。

ps:在健身房满头大汗休息的时候,用来码字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啊。

今天开始组织团队的月度总结会

以前团队规模不大不小的时候,每个月的交流会总觉得缺乏目标而没能坚持。本周掐指一算,团队加上实习生已经有二十六名同学了,顿时感到压力倍增,意识到管理并不是自己想一出是一出,而是需要上升到服务的层面,大家关心什么,需要什么,不能只能由我来上传下达。

大家的表现真是不错,虽然每个人被限定只能分享三分钟,但大家准备的都还很充分,并且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真是后生可畏!

我也需要变得更加优秀,才对得起大家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