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去哪里赞美生活?

2012年的时候我写过一段文字:“在微博上嬉笑怒骂,在朋友圈里赞美生活。”

2016年的时候,终于搞明白写这句话时的想法了,“嬉笑怒骂”因为微博当时流量和活跃度最高,大家为了社交关系和流量而写,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反而朋友圈因为用户量少,活跃度一般,所谓的“批判”得不到及时足量的“拥护”,只剩下自己的小确幸可以写写了,于是形成了生活的碎片。
如今,微信从每个人的小房间变成了菜市场,直至突然某天我发现,无论批判什么,都会得罪朋友圈里的某些人。好吧那就把朋友圈当成赞美自己的工具,你不允许我自恋,可以不看我,不赞我,不影响我自我感觉良好。最后发现朋友圈变成了一个高效率的建立自我人设的战场,而战场上有些是不可以存在的,比如影响专家身份的low B行为,比如冒犯了朋友圈内其他行业专业人士的班门弄斧行为。

朋友圈已经取代了我开头那句话里”微博“二字的位置。那么那个新的自由自在的、类似2012年朋友圈的地方,可能就剩下Facebook了。乌托邦,没有名利,不焦虑,随意。挺好,别入华了。

勇气与真相

近两天朋友圈里流传的是各种假疫苗事件的声音,一如前不久的红黄蓝虐童事件。似乎通过不断的转发,就能获得关注,通过这种虚拟却安全的“上访”、“游行”,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这让我想起了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会》里提到的当今日本社会(当然也可以用于中国)的思考和交流能力(宽泛来说就是知识获取能力)下降的事实。是啊,人性总是贪婪的,当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努力程度不够或者一次错误的选择,都会让你之前的成果快速贬值甚至付之东流,这导致急功近利、贪多求全、人云亦云的心态占了上风。难怪“内观”变得如此流行,大家都得了一种叫做“焦虑”的传染病。

不思考却有见解,才是最可怕的事。疫苗出了问题一定是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的责任,低价购买国有股权就一定是无恶不作(假疫苗成本更低吗?),学校选择小厂家的疫苗就一定存在着腐败,国家有关部门不发声就一定是在包庇官员。

想避免成为无用的人、被社会抛弃的人,需要有勇气:躺在沙发上转发不是勇气,“#MeToo”才是。同时,在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携带真相而不是情绪;有人说,我被蒙蔽了双眼所以无法获得真相,这是典型的受害者思维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必要的智商和不断探究的能力,能力一开始可能并不具备,但会不断提高的。

在《看不见的客人》这部电影里,丹尼尔的父母没有把破案的希望完全交给警方,而是凭借勇气和不懈追求真相的精神,赢得了属于自己家庭的公正。希望我们每个人也能做到这样的强大,改变从自己和自己身边开始吧。

最后推荐大家浏览美国疾控中心(CDC)给父母提供的疫苗指南,官网有PDF版本,60页,大概一部剧的时间就可以看完。

2018年的巴黎有点像2002年的北京

http://www.puweiproperty.com/page/invest-in-paris-now

  • 巴黎获得2024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
  • 巴黎正在进行一项雄心勃勃的“大巴黎改造计划”,大巴黎计划是欧洲第一大基础设施工程,比伦敦城铁项目大两倍,处世界第四。此计划将彻底改变大巴黎地区的交通面貌。现在,法国政府已经预算投资250亿欧元新建地铁线和车站,如果加上沿线新建住宅及市政整治,投资金额将达1080亿欧元;
  • 英国脱欧导致英国购房客涌入带来新的需求。

目前看来,北京和巴黎的房价是差不多的,北京在申奥成功(2002年)之后的五年房价翻番了,不知道巴黎会不会复制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