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理发死舅舅”,已经是流传在民间多年的一句话,那么它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在网上找到了几个版本,供大家参考。
一说是清代之前人们认为头发是父母所赐,应当保全终生。1644年清朝入关后,官方要求所有男子剃掉前额的头发,在脑后扎一条辫子。许多人把遵从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的情感结合起来,抵制剃发。这样,有人私下号召,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头,并将这个行动定名为“思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思旧”的情绪淡化了,谐音附会为“死舅”,遂有了流传至今的民俗。
然而正月不理发的说法最早却源于唐朝,唐人称理发为“消耳”,唐朝有一种武器名曰“金钺”,是唐朝用来为十恶不赦的犯人执行死刑,砍头时用的砍刀,而正月在唐朝则称为“金月”,正月理发和起来就是‘金钺消耳’,就是上法场砍头的意思,当然要忌讳一下。
还有一个唯美的版本:有一个贫穷的理发匠很爱自己的舅舅。然而到了正月,理发匠却为没有钱给舅舅买一件像样的礼品而发愁。串亲的日子到了,理发匠灵机一动,挑着剃头挑子来到舅舅家,精心为舅舅剃头刮脸。等到舅舅出现在酒席前时,亲朋们无不夸赞理发匠手艺高超,说舅舅看上去年轻精神了许多。舅舅很高兴,说这是送给他最好的过年礼物,还约定每年正月给他来理发,看看手艺是否有新的长进。多年后,舅舅去世了。每到正月,理发匠对着剃头挑子泪如雨下,他为不能再向舅舅尽孝而伤心……
不过头发太长了总是见不得人的,所以今天晚上还是去理理吧。
还有这样的说法啊!我正打算今天去理发呢,我有3个舅舅,他们有些老了,住在乡下.我该相信那一种典故呢?
赞赞